新闻动态

聚焦生物医药动态(0918~0924)


引言

关注生命科学领域突破进展,聚焦热点政策,观澜创新治疗产品行业动态,耕耘于分秒,收获于细微,做乘风破浪的生物医药人!

1-2政策.png







国内政策发布

01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公开征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产品申报上市临床风险管理计划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1.png

通知原文: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08a2545cd081f66724567098e449ad6a


02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依巴斯汀片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16项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2021年第40号)

2.png

知原文: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2cc7c37128cba032f1dd24552b7b444b


03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于《药物临床试验中心化监查统计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3.png

通知原文: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e83d165520d9ab17004eb10ff39d2c24


04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公告征求ICH《E14:非抗心律失常药物致 QT/QTc 间期延长及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的临床评价》指导原则中文翻译稿意见的通知

4.png

通知原文: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44388c833767f599060dab7e3360323e


05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公开征求《化学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四十九批)》(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5.png

通知原文: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4f644d9ed80185f9f667910233d4afaa








药物监管获批情况

01


提前两个半月获FDA批准,多激酶抑制剂斩获新适应症

9月18日, Exelixis公司宣布,美国FDA批准卡博替尼(cabozantinib,英文商品名为Cabometyx)扩展适应症,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成人和12岁以上儿童患者。这些患者在接受VEGFR靶向疗法后疾病出现进展,并且不适合接受放射性碘治疗或对其产生耐药性。


02


康宁杰瑞PDL1/CTLA-4双抗获批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9月18日,CDE官网显示,康宁杰瑞的重组人源化PDL1/CTLA-4双特异性单域抗体Fc融合蛋白注射液(KN046)临床试验申请获得药监局批准,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03


持续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口服JAK1抑制剂获欧盟CHMP支持

9月17日,Galapagos公司宣布,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用药品委员会(CHMP)对口服JAK1抑制剂Jyseleca(filgotinib)发表了积极意见。支持其用于治疗常规治疗或生物制品治疗疗效不佳、失效或不耐受的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成人患者。根据这一积极意见,欧盟委员会预计将在今年晚些时候作出最终决定。


04


获FDA优先审评资格,首个LAG-3抗体要来了

9月20日,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 Myers Squibb)公司宣布,美国FDA已授予LAG-3抗体relatlimab和抗PD-1抗体Opdivo(nivolumab)构成的固定剂量组合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优先审评资格。用于治疗患有不可切除/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成人儿童患者(12岁及以上,体重至少40公斤)。新闻稿指出,如果获得批准,relatlimab有望成为首个获得FDA批准的LAG-3抗体。


05


HGF单抗获FDA快速通道资格认定

9月20日,AVEO Oncology宣布,FDA授予该公司靶向HGF单克隆抗体ficlatuzumab快速通道资格认定,用于治疗复发或反复发作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R/R HNSCC)患者。


06


JAK抑制剂获FDA两项批准

9月21日,Incyte 宣布,FDA批准Opzelura (ruxolitinib,芦可替尼)乳膏用于短期和非连续性长期治疗非免疫功能低下的12岁及以上轻中度特应性皮炎 (AD) 患者。这些患者病情不能通过现有局部处方疗法充分控制,或现有疗法不适用。Opzelura是FDA批准的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局部外用JAK抑制剂。

9月22日,Incyte宣布,美国FDA已批准Jakafi (ruxolitinib,芦可替尼)补充新药申请(sNDA),用于治疗成人和12岁及以上儿童患者类固醇难治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早在2019年,FDA已批准芦可替尼用于治疗成人和12岁及以上儿童患者类固醇难治性急性GVHD。


07


创新ADC获加速批准,治疗宫颈癌

9月21日,GenmabSeagen联合宣布,美国FDA已加速批准“first-in-class”抗体偶联药物Tivdak(tisotumab vedotin-tftv)上市,用于治疗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她们的疾病在接受化疗治疗后出现进展。新闻稿指出,这是治疗这一患者群体的首款获批ADC。


08


一次性基因疗法迈出重要一步,治疗β地中海贫血

9月22日,bluebird bio公司宣布,已经完成向美国FDA递交基因疗法betibeglogene autotemcel(beti-cel)的滚动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用于治疗需要接受常规血红细胞输注的β地中海贫血患者。此前,这一基因疗法获得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定。新闻稿指出,如果获得批准,这将是FDA批准的首款造血干细胞体外基因疗法。


09


信达生物提交信迪利单抗新适应症上市申请

9月22日,CDE官网显示,信达生物信迪利单抗注射液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受理。根据信达之前的新闻稿,推测本次的适应症是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食管鳞癌


10


荣昌生物第4款ADC在中国获批临床!靶向Claudin18.2

9月2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显示,荣昌生物(09995.HK)靶向Claudin18.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RC118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适应症为Claudin18.2表达阳性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恶性实体瘤。这是荣昌生物继维迪西妥单抗(RC48)、RC88、RC108之后开发的第4款ADC产品。


11


艾伯维IL-23抑制剂有望长期缓解克罗恩病症状,已向FDA提交申请

近日,艾伯维(AbbVie)宣布已向美国FDA提交申请,寻求批准白细胞介素-23(IL-23)抑制剂Skyrizi(risankizumab-rzaa),用于治疗16岁以上中/重度克罗恩病患者。该申请得到了3项3期临床试验ADVANCE、MOTIVATE和FORTIFY的安全性和疗效数据支持。


12


“一箭三雕”治疗实体瘤,CAR-M疗法获FDA快速通道资格

9月22日, CARISMA Therapeutics宣布,美国FDA已授予细胞疗法CT-0508快速通道资格。CT-0508是一款靶向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嵌合抗原受体巨噬细胞(CAR-M)疗法,用于治疗实体瘤患者。


13


结合CAR和TCR优势,实体瘤创新细胞疗法步入临床

近日,Triumvira Immunologics宣布,其TAC-T细胞疗法TAC01-HER2的临床试验已完成首例患者给药,用于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实体瘤。Triumvira正在开发创新自体和同种异体T细胞疗法,利用T细胞的自然生物学来治疗实体瘤和液体瘤患者。该公司专有的T细胞抗原偶联剂(TAC)平台技术以不同于CAR-T和TCR-T细胞疗法的方式激活天然T细胞功能。


14


贝海生物第三代紫杉烷类衍生物新药获批临床

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公示显示,贝海生物申报的2.2类新药BH002注射液获得一项临床默示许可。公开资料显示,BH002属于第三代紫杉烷类衍生物,本次获批临床拟开发用于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15


亚盛医药MDM2-p53抑制剂APG-115获得美国FDA快速通道资格,治疗复发/难治性不可切除/转移性黑色素瘤

9月23日,亚盛医药宣布公司在研原创新药MDM2-p53抑制剂alrizomadlin(APG-115)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的快速通道资格(FTD),用于经肿瘤免疫治疗后的复发/难治性不可切除/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此前,APG-115已获得FDA授予的五项孤儿药资格认证(ODD),其中一项适应症为IIB-IV期黑色素瘤。


16


康宁杰瑞PD-L1/CTLA-4双抗注册临床获批

9月23日,康宁杰瑞宣布,公司自主研发的重组人源化PD-L1/CTLA-4双特异性抗体KN046又一项注册临床IND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批准,同意在既往接受过抗PD-(L)1治疗后疾病进展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开展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 、阳性对照2/3期临床研究。根据新闻稿介绍,这是KN046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胸腺癌之后,开展的第三项注册临床研究。


17


来恩生物TCR-T疗法IND申请获美国FDA批准,针对肝细胞癌

9月23日,来恩生物医药有限公司(Lion TCR Pte Ltd)宣布,美国FDA批准其LioCyx-M004的新药(IND)申请,开展1b/2期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临床试验名称:LIBERO),用于治疗原发性乙肝病毒(HBV)相关的晚期肝细胞癌(HCC)。根据新闻稿,这是全球首例使用个性化的TCR-T疗法治疗HBV相关的肝细胞癌的临床研究。


18


礼来IL-17A抑制剂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CDE受理

9月23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最新公示,礼来(Eli Lilly and Company)公司已递交了依奇珠单抗注射液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依奇珠单抗是一款靶向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抑制剂,此前已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成人患者。根据依奇珠单抗在中国开展的临床试验信息推测,该药本次申请的适应症可能为放射学阳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炎


19


恒瑞3款新药临床申请获受理

9月23日,CDE官网显示,恒瑞3款药物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受理,分别是苹果酸法米替尼胶囊SHR-1802卡瑞利珠单抗


20


和记黄埔三代BTK抑制剂首次获批临床,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9月23日,CDE官网显示,和记黄埔HMPL-760胶囊临床试验申请获得药监局的批准,用于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1-3管窥.png



1

基石药业,信达生物公布PD-1/PD-L1抑制剂的最新结果

基石药业和合作伙伴EQRx在ESMO大会上公布的结果显示,PD-L1抑制剂舒格利单抗,在治疗III(stage III)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3期临床试验中,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


2

有望改变肺癌/乳腺癌标准治疗,阿斯利康/第一三共ADC临床数据惊艳

9月19日,阿斯利康(AstraZeneca)和第一三共(Daiichi Sankyo)在ESMO大会上公布了联合开发的抗体偶联药物(ADC)Enhertu(trastuzumab deruxtecan)治疗HER2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经治患者的最新临床试验结果。新闻稿指出,这些积极结果有望改变这些患者的标准治疗选择。


3

一线治疗HR阳性乳腺癌,诺华CDK4/6抑制剂延长患者生命12个月以上

9月20日,诺华(Novartis)公司在ESMO大会上公布了其CDK4/6抑制剂Kisqali(ribociclib)与来曲唑(letrozole)联用,治疗HR阳性,HER2阴性的绝经后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最终结果。与安慰剂和来曲唑联用相比,在中位随访时间超过6.5年时,Kisqali组合将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延长1年以上。


4

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精准疗法达到44%客观缓解率

Spectrum Pharmaceuticals公司公布了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poziotinib作为一线疗法,治疗携带HER2外显子20插入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试验结果。试验结果显示,poziotinib达到44%的确认客观缓解率(44%)。


5

广泛期小细胞癌患者3年生存率提高3倍,PD-L1抑制剂组合长期疗效喜人

阿斯利康(AstraZeneca)公司在ESMO大会上公布了其PD-L1抑制剂Imfinzi(durvalumab)与化疗构成的组合疗法,在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患者时的长期随访结果。3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中位随访时间超过3年时,与化疗相比,Imfinzi组合疗法将患者死亡风险降低29%。


6

靶向TROP2,阿斯利康/第一三共ADC治疗肺癌初步结果积极

第一三共(Daiichi Sankyo)和阿斯利康(AstraZeneca)今天在ESMO年会上发布了联合开发的靶向TROP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datopotamab deruxtecan,在携带特定基因组变异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初步结果。试验结果显示,datopotamab deruxtecan在这些患者中达到35%的客观缓解率(ORR)。


7

默沙东公布Keytruda最新研发进展

今年7月,默沙东的重磅PD-1抗体疗法Keytruda获得FDA批准作为新辅助疗法和辅助疗法,治疗高危早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这是Keytruda在美国获批的第30个适应症。作为默沙东公司癌症免疫疗法的基石,Keytruda目前在上千项临床试验中接受检验。在今年的ESMO年会上,默沙东也公布了Keytruda在治疗多种癌症类型上的最新临床结果。


8

抗PD-1疗法失效后,这种癌症疫苗还能延长肺癌患者总生存期

9月20日,在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上,OSE Immunotherapeutics公司宣布,其基于新抗原(neoantigen)的癌症疫苗Tedopi,在接受免疫检查点(PD-1/PD-L1)抑制剂治疗失败后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获得积极3期临床试验结果。


9

早期肺癌复发风险降低34%,PD-L1抑制剂延长患者无癌生存时间

9月20日,罗氏旗下基因泰克(Genentech)在ESMO大会上发布的抗PD-L1抗体Tecentriq3期临床试验最新数据显示,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它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疾病复发风险。


10

KRAS抑制剂联手EGFR抗体,治疗难治性结直肠癌缓解率为43%

9月20日,Mirati Therapeutics公司在ESMO大会上公布了其KRAS G12C抑制剂adagrasib(MRTX849)作为单药,或者与EGFR抑制剂Erbitux联用,治疗携带KRAS G12C基因突变的经治结直肠癌(CRC)患者的临床试验结果。


11

治疗非小细胞肺癌,KRAS抑制剂再获佳绩

9月21日,Mirati Therapeutics公司宣布adagrasib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2期临床试验中获得积极顶线结果,达到43%客观缓解率(ORR)。该公司预计在今年第4季度向美国FDA递交新药申请(NDA)。


12

CT041研究者发起试验最新进展数据公布,安全性和有效性获证实

科济药业(股票代码:2171.HK)自主研发的CT041(一种靶向Claudin18.2(CLDN18.2)自体CAR-T候选产品)研究者发起试验的进展,将于9月19日在ESMO大会上以口头报告形式发布亮相。目前,ESMO官网已经公布报告摘要,最终数据以口头报告为准。


13

mRNA工程化CAR-T细胞,开创高安全细胞疗法

近日,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Cartesian Therapeutics宣布了其mRNA工程化BCMA CAR-T细胞产品Descartes-081/2a期临床试验中公布第一批临床数据,该数据主要集中于测试全身性重症肌无力(gMG)患者用药安全性和耐受性。


14

第一三共公布B7-H3 ADC首个人体数据

9月17日,第一三共首次公布靶向B7-H3ADC疗法DS-7300的首个人体I/II期研究剂量递增部分临床数据。初步结果显示DS-7300在几种类型晚期实体肿瘤患者中显示出有希望的早期临床活性。


15

万春医药公布普那布林III期数据

9月21日,万春医药在ESMO2021大会上以口头报告形式发布了普那布林联合多西他赛对比多西他赛单药二/三线治疗EGFR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国际多中心III期研究(DUBLIN-3)的详细结果。


1-4动态观澜.png


01


 Cell | 浙江大学徐易尘等发现雌激素受体α是一种RNA结合蛋白,对他莫昔芬治疗乳腺癌患者产生的耐药性至关重要

11.png

2021年9月23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Davide Ruggero浙江大学药学院徐易尘为第一作者)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ERα is an RNA-binding protein sustaining tumor cell survival and drug resista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ERα 是一种有效的非经典RNA结合蛋白

更多解读:

乳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超过 70% 的乳腺癌具有核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α (ERα) 的激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ERα 功能的全面图景,主要是在细胞核中的转录调节水平,以及它对乳腺癌进展的贡献已经出现。用他莫昔芬(一种雌激素拮抗剂)抑制 ERα 通常用作一线疗法,以阻断 ERα 在转录调节中的活性并延长存活期。然而,相当一部分受影响的个体最终会复发,并对这种拮抗剂变得不敏感。

在大多数他莫昔芬耐药肿瘤的情况下,ERα 仍然活跃。ERα 是一种核质穿梭蛋白,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快速易位。在这项研究中,发现 ERα 是一种非规范的 RNA 结合蛋白 (RBP),具有以前未知的作为 RNA 代谢调节剂的功能。

最近对非规范 RBP 的发现将 RNA 结合库扩展到更广泛的蛋白质类别。它们结合 RNA 的能力可能支持它们的原始作用或提供不同的功能,如控制转录后调节。例如,主转录共激活因子 CREB 结合蛋白 (CBP) 与多种增强子 RNA 结合,可增加其组蛋白乙酰化活性和转录控制。细胞周期蛋白 A2 是一种核心细胞周期调节剂,也是一种 RBP,它通过结合和调节减数分裂重组 11 (Mre11) mRNA 的翻译在 RNA 代谢中发挥作用,从而产生一种激酶独立的、RNA-修复复制错误中的结合依赖性作用。


所有这些例子都突出了关键蛋白质在控制不同生物过程方面的多效性潜力。有趣的是,1990 年代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包括 ERα 在内的核受体与非编码 RNA 共定位并在物理上相互作用,这增强了核受体的转录效力。然而,几十年来对 ERα 的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其结合 DNA 的活性上。

在这项研究中,发现 ERα 是一种非规范的 RBP,并且消除 ERα RNA 结合活性不会影响其经典的 DNA 结合能力,但会导致乳腺癌细胞在体外和体内的生长缺陷。通过交联和免疫沉淀 (HITS-CLIP) 和功能基因组 CRISPRi 筛选分离的 RNA 进行无偏见、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该研究确定了独特的 mRNA 网络,这些网络对癌症进展至关重要,这些网络与 ERα 结合在 30 个非翻译区 (30 UTR) 中,包括那些参与肿瘤发展过程中对应激细胞反应的区域。

两种充分表征的适应性反应,综合应激反应 (ISR) 和未折叠蛋白反应 (UPR)感知各种细胞应激源(例如、营养缺乏、缺氧、氧化和蛋白毒性应激)并集中在转录后重新连接基因表达的信号通路。在这里,该应激证明 ERα 控制 XBP1 mRNA(UPR 途径的关键组成部分)的选择性剪接,并调节应激反应蛋白(如 eIF4G2 和 MCL1 mRNA)的翻译。ERα 在转录后水平调节这些基因的能力促进癌细胞存活并维持他莫昔芬抗性。因此,该研究表明,ERα 是一种多功效的 RBP,它改变了对肿瘤细胞存活和药物反应背后的转录后调控的认识。

原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1)01047-3#%20


02


Cell Metab | 严俊团队揭示肿瘤来源的外泌体通过重编程转移前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促进肿瘤转移

22.png

2021年9月23日,美国路易维尔大学肿瘤中心严俊教授课题组在Cell Metabolism杂志上发表了文章Tumor-derived exosomes drive immunosuppressive macrophages in a pre-metastatic niche through glycolytic dominant metabolic reprogramming,发现原发肿瘤分泌的外泌体 (tumor-derived exosomes, TDEs) 可以诱导肿瘤转移前微环境中的组织驻留巨噬细胞 (tissue-resident macrophages) 上调免疫抑制分子PD-L1和分泌大量乳酸,从而建立免疫抑制微环境促进肿瘤转移

更多解读:

首先他们证明了小鼠肺癌细胞外泌体可以促进原发肿瘤的肺转移。肺组织切片检查发现有大量的PD-L1阳性巨噬细胞。体外实验证明这些PD-L1不是从外泌体转移过来的,而是通过从头合成途径 (de novo synthesis pathway)。肿瘤外泌体刺激的巨噬细胞在体外具有很强的抑制效应T细胞的功能。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肿瘤外泌体中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DAMPs) 分子HMGB-1通过活化TLR2-NF-kB 信号通路从而改变巨噬细胞的表型和功能。

巨噬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和细胞代谢 (cellular metabolism) 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具有抗肿瘤效应的巨噬细胞通常利用糖酵解途径 (glycolysis) 攫取能量,而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的巨噬细胞则主要利用氧化磷酸化途径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pathway) 作为能量来源【1】。此项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外泌体刺激的巨噬细胞主要利用糖酵解途径产生乳酸而且通过产生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 NO) 进一步抑制氧化磷酸化途径从而产生更多的乳酸。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乳酸可以直接活化NF-kB信号通路从而上调PD-L1的表达。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体内实验同样证明这一机制。

文章的最后一部份工作是用人肿瘤细胞外泌体同样证明可以刺激单核细胞上调PD-L1和分泌乳酸。为了验证人体内的情况,作者们选用了没有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淋巴结来模拟转移前微环境,用来自肺移植供体的淋巴结作为对照。研究发现虽然这些淋巴结都是从没有转移的病人来的,但是先天免疫细胞特别是巨噬细胞已经发生改变。有一部份病人的淋巴结中巨噬细胞高表达PD-L1,而且和原发肿瘤中外泌体释放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这项研究不仅阐明了在转移前微环境中巨噬细胞转变为免疫抑制细胞的机制,更为临床上如何早期发现肿瘤转移提供了线索。此项发现也为如何更有效地治疗肿瘤预防转移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项研究是路易维尔大学多中心合作的结果,也得到浙江大学浙二医院黄建教授课题组的支持。第一作者Samantha Morrissey是MD/PhD学生,通讯作者严俊是路易维尔大学冠名教授,肿瘤中心免疫治疗中心主任,他的课题组专注肿瘤微环境中先天免疫细胞特别是巨噬细胞的调节及分化【2】。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met.2021.09.002

参考文献:

1. Locati, M., G. Curtale, and A. Mantovani. 2020. Diversity, Mechanisms, and Significance of Macrophage Plasticity. Annu Rev Pathol 15: 123-147.

2. Liu, M., Z. Tong, C. Ding, F. Luo, S. Wu, C. Wu, S. Albeituni, L. He, X. Hu, D. Tieri, E. C. Rouchka, M. Hamada, S. Takahashi, A. A. Gibb, G. Kloecker, H. G. Zhang, M. Bousamra, 2nd, B. G. Hill, X. Zhang, and J. Yan. 2020. Transcription factor c-Maf is a checkpoint that programs macrophages in lung cancer. J Clin Invest 130: 2081-2096.


03


 Immunity | 周溪/陆路团队合作研究揭示靶向病毒RNAi抑制子的全新抗病毒药物研发策略

33.png

2021年9月22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周溪团队复旦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健委重点实验室陆路团队合作在Immunity杂志在线发表题为“Inhibition of viral suppressor of RNAi proteins by designer peptides protects from enteroviral infection in vivo”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通过理性设计多肽类抑制剂特异性靶向肠道病毒RNAi抑制子(VSR),能有效“解锁”病毒VSR对RNAi的抑制,充分释放RNAi的抗病毒免疫功能,在细胞与动物体内水平展现出很好的抗病毒活性,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进一步临床开发的潜力

更多解读:

事实上,尽管RNAi作为真核生物的抗病毒免疫机制早已被公认,但一些研究发现,在许多病毒感染的哺乳动物体细胞中未能检测到病毒来源的vsiRNA,这让RNAi在哺乳动物中是否还具有抗病毒免疫功能存在一定争论。其中一种观点认为,RNAi作为一种最古老的真核生物抗病毒机制,在哺乳动物发展出干扰素等抗病毒机制的背景下,已沦为一种“进化遗迹”(evolutionary relic),不再有抗病毒功能。2017年,周溪团队与秦成峰团队合作研究发现:肠道病毒EV71的非结构蛋白3A具有VSR活性,能阻止Dicer对病毒dsRNA的切割及vsiRNA的产生;而缺失了3A-VSR活性的EV71突变病毒能在被感染的哺乳动物细胞与体内产生大量vsiRNA,激发RNAi抗病毒反应,从而证明RNAi作为一种抗病毒免疫在哺乳动物中依然存在(Immunity 2017)。此后,他们发现RNAi在人神经前体细胞及由其产生的类脑器官中发挥重要的抗病毒免疫作用,能抑制寨卡病毒感染与小头畸形发生(Cell Res. 2019 封面文章);并发现登革病毒、乙脑病毒、寨卡病毒等黄病毒的NS2A蛋白具有VSR功能,能协助黄病毒在其感染的蚊虫与哺乳动物中逃逸RNAi免疫,对黄病毒跨种复制与致病产生影响(Sci Adv. 2020)。此外,周溪团队还发现了SARS-CoV-2、甲病毒、风疹病毒、丙肝病毒等多种重要人类病毒编码的VSR蛋白,并揭示其拮抗RNAi通路的分子机制。

以上这些研究工作有力的证实了RNAi作为一种抗病毒免疫在哺乳动物中的确存在。然而,作为一种哺乳动物的抗病毒免疫机制,RNAi在功能与生理上是否重要?是否具有治疗上的应用前景?这些关键科学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回答。

在本研究中,研究团队创新性的提出了靶向VSR、从而释放RNAi抗病毒潜能的药物研发概念。他们以肠道病毒EV71为模型,针对其3A蛋白的VSR关键功能区域设计了数种VSR靶向多肽(VSR-targeting peptide,VTP)。研究发现:这些VTP能与3A蛋白直接结合,通过竞争作用,在EV71感染的体细胞中解除3A对RNAi的抑制,从而诱导大量病毒vsiRNA的产生;这些vsiRNA进而被组装入RISC,介导被感染细胞内EV71 RNA的降解,高效抑制EV71复制。更重要的是,VTP在小鼠体内也能激发RNAi抗病毒反应,产生大量vsiRNA,抑制EV71在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复制,拯救EV71感染导致的小鼠死亡与临床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在缺失了3A-VSR功能的EV71突变病毒感染的细胞与小鼠体内,以及在Dicer或AGO2缺失的细胞中,VTP均不能发挥抗病毒作用,证明其作用机制确实是靶向3A-VSR,并依赖于RNAi通路。同时,VTP所针对的3A蛋白上的靶点区域在多种肠道病毒的3A蛋白中高度保守,研究也发现VTP能很好的抑制多种肠道病毒的复制,具有广谱抗肠道病毒活性。

综上,该研究首次证实了通过VTP特异性靶向VSR,可以在感染野生型病毒的哺乳动物体细胞与动物体内有效的释放RNAi抗病毒免疫。从基础理论上来讲,VTP“解锁”的RNAi能发挥高效的抗病毒作用,充分证明了RNAi作为哺乳动物抗病毒免疫在生理和功能上的重要性。从抗病毒药物研发上来说,该研究基于新的抗病毒机制,发现VSR是一类全新的药物靶标,并针对肠道病毒的3A-VSR研发出机制上first-in-class的候选抗病毒药物,为其它重要病毒的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策略。此外,针对肠道病毒3A-VSR的VTP具有很低的动物体内毒性与抗原性,较高的热稳定性与蛋白酶稳定性,有望进一步开发为治疗手足口等肠道病毒感染疾病的新型药物。


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方媛博士与邱洋青年研究员、复旦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健委重点实验室的刘泽众博士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周溪研究员与陆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已申请中国、PCT及美日澳等多国发明专利。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mmuni.2021.08.027


04


NEJM | ADC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试验结果

44.png

2021年9月18日,美国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了题为《her2突变型非小体中的曲妥珠单抗Deruxtecan in her2 mutant Non-Small》的论文,这是四家主要国际医学杂志中的第一篇关于细胞肺癌的研究论文。在这项针对晚期HER2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多中心国际试验中,曲妥珠单抗-德鲁替康治疗显示了高应答率并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只有2%的患者发生了致命事件。然而,20%的患者发展为间质性肺疾病,因此需要仔细的安全监测和管理。综上所述,本研究为ADC类药物在此类肺癌患者体内持久的抗癌活性提供了直接证据

更多解读:

2018年5月30日至2020年7月21日,研究团队招募了91例HER2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他们进行曲妥珠单抗-德鲁替康治疗。在91例患者中,1例患者(1%)完全缓解,49例患者(54%)部分缓解,绝大多数患者(92%)肿瘤缩小。

在基线检查时出现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33例患者中,14例接受了脑放疗,19例未接受放疗。在这些患者中,8例和10例患者分别有部分缓解。

共有47名患者(52%)死亡。91例患者中位缓解期9.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8.2个月,中位总生存期17.8个月。在基线检查时出现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33例患者中,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7.1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3.8个月。


88例患者(97%)至少发生了一项不良事件,研究小组报告这些事件与曲妥珠单抗-德鲁替康有关。47%的患者有轻微的不良事件,如消化道出血、食欲减退和脱发,18例(20%)患者有严重的不良事件,如间质性肺疾病,2例患者有致命的不良事件。

治疗后,24名患者出现肺间质性疾病或肺瘢痕。因此,研究组停止了16名患者的治疗,停止了8名患者的治疗。这种情况的患者接受类固醇治疗。


综上所述,这些数据表明HER2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可以作为治疗靶点,曲妥珠单抗-drutecan在91例HER2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表现出持久耐药。癌症活动性:55%的患者有被证实的客观治疗效果。

中位疗效持续时间9.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8.2个月,中位总生存期17.8个月。这些结果支持使用曲妥珠单抗治疗HER2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该临床试验由Daiichi Sankyo和AstraZeneca资助。Trastuzumab-drutecan (DS-8201)是由日本第一三共制药公司开发的。2019年3月,阿斯利康和第一三共签署了69亿美元的全球联合开发和商业合作协议。

原文链接:

https://www.nejm.org/doi/10.1056/NEJMoa2112431


05


EHJ(IF=30) | 郑乐民/汪道文发现琥珀酸是主动脉瘤和夹层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55.png

2021年9月17日,北京大学郑乐民华中科技大学汪道文共同通讯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IF=29.98)在线发表题为“Untargeted metabolomics identifies succinate as a biomarker and therapeutic target in aortic aneurysm and disse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和质谱法分别测定了 40 名和 1665 名发现和验证组个体的血浆琥珀酸浓度。该研究发现血浆琥珀酸盐浓度可以将 AAD 患者与健康对照和 AMI 或 PE 患者区分开来。巨噬细胞中的琥珀酸浓度由 p38α-CREB-OGDH 轴调节

更多解读:

主动脉瘤和夹层 (AAD) 的患病率为 1.3-8%,并且与急性主动脉并发症导致的高死亡率相关。散发性 AAD 与吸烟、高血压、老年和男性有关。AAD 的发病机制与炎症、细胞凋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和细胞外基质降解有关。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来阻止 AAD 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有必要挖掘AAD 的治疗靶点。

琥珀酸盐在各种生理和病理生理状况中起着关键作用。心肌缺血时在心肌内蓄积,随着再灌注的发生迅速氧化生成活性氧(ROS),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丙二酸二甲酯通过抑制琥珀酸脱氢酶,改善小鼠和猪心肌梗塞期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琥珀酸盐在维持葡萄糖稳态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琥珀酸有助于肠道糖异生并加速脂肪组织产热。运动过程中肌肉释放的琥珀酸有助于细胞外基质的形成和肌肉再生。此外,琥珀酸在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糖尿病、慢性神经炎症、破骨细胞生成、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肠道 2 型免疫。然而,琥珀酸对 AAD 的贡献及其临床相关性仍不清楚。

众所周知,巨噬细胞显示出一系列取决于其功能状态的代谢特征。在 M1 炎症巨噬细胞中,糖酵解增强,而三羧酸 (TCA) 循环在几个关键点中断,从而导致 TCA 积累中间产物。琥珀酸是 TCA 循环的重要中间产物,在 M1 促炎巨噬细胞中积累。从线粒体转运到细胞质的琥珀酸抑制脯氨酸羟化酶活性,增加缺氧诱导因子 1-α 的水平,并诱导白细胞介素的表达(IL)-1β。此外,线粒体中的琥珀酸通过琥珀酸脱氢酶的氧化产生大量 ROS,促进 M1 极化。

在这里,该研究发现血浆琥珀酸浓度与人类主动脉疾病呈正相关,并且琥珀酸在 AAD 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三个完善的小鼠 AAD 模型所示。

该研究使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和质谱法分别测定了 40 名和 1665 名发现和验证组个体的血浆琥珀酸浓度。使用三种不同的鼠 AAD 模型来确定琥珀酸在 AAD 发展中的作用。该研究进一步研究了氧代戊二酸脱氢酶 (OGDH) 及其转录因子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1 (CREB) 在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中的作用,并建立了p38αMKOApoe–/–小鼠。琥珀酸盐是发现队列中上调最多的代谢物;这在验证队列中得到证实。与健康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 (AMI) 和肺栓塞 (PE) 患者相比,AAD 患者的血浆琥珀酸浓度更高。此外,琥珀酸给药加重了小鼠血管紧张素 II 诱导的 AAD 和血管炎症。相比之下,OGDH 的敲低降低了巨噬细胞中炎症因子的表达。p38α 的条件性缺失降低了 CREB 磷酸化、OGDH 表达和琥珀酸浓度。巨噬细胞中 p38α 的条件性缺失减少了血管紧张素 II 诱导的 AAD。

总之,该研究发现血浆琥珀酸盐浓度可以将 AAD 患者与健康对照和 AMI 或 PE 患者区分开来。巨噬细胞中的琥珀酸浓度由 p38α-CREB-OGDH 轴调节。

原文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eurheartj/ehab605/6371855?redirectedFrom=fulltext#


06


PNAS | 谭旭/王林发合作团队从蝙蝠基因组学研究发现广谱抗病毒药物靶点和抗新冠病毒潜在药物分子

66.png

2021年9月21日,PNAS杂志在线刊登了由清华大学谭旭课题组与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王林发课题组合作完成题为Orthogonal genome-wide screens in bat cells identify MTHFD1 as a target of broad antiviral therapy的最新成果。通过对蝙蝠基因组进行功能筛选发现鉴定了一系列病毒依赖的宿主基因,并最终发现宿主蛋白MTHFD1的抑制剂carolacton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复制。该研究成果不仅能助力新冠病毒药物研发,有力抗击疫情,更为人类未来抗击突发病毒流行打下基础。

更多解读:

蝙蝠属于哺乳动物门翼手目,是唯一能真正飞行的哺乳动物。近年来蝙蝠由于被相继报导为一系列致病病毒的固有宿主而倍受关注。2003年的SARS,2014年的埃博拉以及2019年末开始暴发的的新冠肺炎均给世界各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恐慌。诸多证据支持蝙蝠是这些致病病毒的共同的天然宿主,病毒从蝙蝠到某个中间宿主传播最终导致了疫情的大规模暴发。令人不解的是,虽然蝙蝠可以携带多种致病病毒,但是这些病毒却不会对蝙蝠造成明显的症状。蝙蝠对病毒的高度耐受性可能也是其能携带并传播多种病毒的重要原因。蝙蝠的生理学研究和基因组测序结果为解释其耐受病毒的能力提供了多种解释,而功能基因组学筛选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病毒感染蝙蝠细胞所需要的宿主因子。

基于以上背景,谭旭课题组建立了第一个蝙蝠(黑妖狐蝠,Pteropus alecto)的全基因组CRISPR敲除文库并完成了黑妖狐蝠肾上皮细胞(PaKi细胞)的流感病毒感染的全基因组CRISPR筛选,从中找到了20多个病毒复制所依赖的宿主因子。与此同时,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的王林发课题组用RNA干扰(RNAi)的方法进行了蝙蝠细胞针对腮腺炎病毒感染的筛选,找到了数十个病毒依赖的宿主因子。通过对两个课题组的筛选结果进行比较,该研究发现其中都包括细胞内吞作用和蛋白分泌通路的重要基因,这些跟人类细胞的病毒感染是类似的,说明蝙蝠细胞和人类细胞的病毒感染对这些通路的依赖是保守的。除此之外,两组筛选都发现了一个共同的新的宿主基因MTHFD1。MTHFD1编码亚甲基四氢叶酸脱氢酶,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嘌呤碱基从头合成的重要代谢酶。非常有意思的是,以前的工作在人体细胞的全基因组筛选病毒宿主因子都没有发现MTHFD1。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蝙蝠细胞的MTHFD1表达水平比人类相应组织的细胞要低很多,这可能和蝙蝠适应飞行生活的生理变化有关。

简而言之,谭旭课题组和合作者通过对蝙蝠细胞的两万多个基因进行系统全面的筛查,确定了数十个病毒复制所依赖的关键蝙蝠基因。这些基因在蝙蝠和人类中功能是保守的,但是基因表达水平的物种差异可能决定了病毒感染的不同的病理结果。

研究进一步发现RNA病毒包括腮腺炎病毒,马六甲病毒,寨卡病毒等都对MTHFD1的缺失非常敏感,而MTHFD1的抑制剂carolacton对于上述病毒的复制有非常强的抑制作用。这个现象在蝙蝠和人类细胞都很显著。Carolacton是一种天然产物,被作为抗生素候选分子用于抑制细菌的菌膜生成。令人欣喜的是,通过与中国疾控中心合作,课题组发现carolacton也能有效的抑制新冠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复制,而且抗病毒有效浓度远远低于细胞毒性浓度,展示出了良好的成药性。

蝙蝠的基因筛查导致了MTHFD1这个全新的抗病毒药物靶点及carolacton这个抗病毒小分子的发现。这个结果也提示我们可以从研究蝙蝠的病毒感染机制中学习到如何应对病毒感染。

研究者后续将在动物感染模型上进一步对carolacton及其衍生物的抗病毒功能进行临床前测试,希望能将这些分子为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早日推向临床。MTHFD1相关的基因对病毒的影响及其药物靶向的研究也有望提供更多的候选药物分子。前期建立的全基因组筛选系统也将在针对蝙蝠的其它组织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的研究中发挥巨大作用,帮助研究者继续探寻蝙蝠的更多的奥秘。

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的Danielle Anderson,清华大学药学院博士生崔进,博士后叶倩,中国疾控中心的黄保英博士为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清华大学药学院谭旭研究员和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王林发教授作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39/e2104759118


07


STM | 新型蛋白质SUMOylation抑制药物通过激活I型干扰素信号抑制肿瘤生长

77.png

2021年9月15日,武田制药(Takeda Pharmaceutical Company)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Serge Fuchs课题组合作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发表了题为A small molecule SUMOylation inhibitor activates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s and potentiates immune therapies in preclinical models 的研究论文。本文中,武田制药研发的新型SUMOylation小分子抑制剂TAK-981可以有效地激活肿瘤微环境中的I型干扰素信号,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应答,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在缺失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小鼠中,TAK-981则没有治疗效果,证明其抑肿瘤效果依赖于I型干扰素信号的激活

更多解读:

TAK-981通过高度专一且不可逆地结合到SUMO-E1激活酶复合体(SUMO-SAE)上,阻止了SUMO分子向E2结合酶(UBC9)的传递,从而进一步阻断了SUMO分子转移到靶蛋白上。


具体地,该研究发现TAK-981既可以刺激I型干扰素的免疫细胞表达更多的I型干扰素,同时可以抑制免疫细胞上I型干扰素受体(IFNAR1)的降解。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在TAK-981处理后I型干扰素通路信号上调,使其抗原递呈能力显著提升。TAK-981也可以通过激活I型干扰素通路为T细胞激活提供“第三信号”,提升T细胞对肿瘤抗原的敏感度和响应速度。在T细胞缺陷的小鼠模型中,TAK-981则失去治疗效果。

该研究使用了多种小鼠肿瘤模型均发现TAK-981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若采用TAK-981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anti-PD1 或 anti-CTLA4)联合治疗,则能够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目前,TAK-981已经进入多项肿瘤治疗(实体瘤、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的一期临床试验。

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武田制药的Eric S. Lightcap博士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于鹏飞博士。武田制药的Dennis Huszar博士为文章的通讯作者。宾夕法尼亚大学的Serge Fuchs教授长期专注于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研究,他为课题思路、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这项工作展示了制药公司与科研院所的通力合作可以极大地加快药物的研发与药理的研究。

原文链接:

http://doi.org/10.1126/scitranslmed.aba7791


08


Nat Commun | 房静远教授团队揭示囊泡运输蛋白TRAPPC4调控免疫检查点胞内运输及抗肿瘤免疫的关键机制

88.png

近日,上交大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房静远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题为 TRAPPC4 regulates the intracellular trafficking of PD-L1 and anti-tumor immunity 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本研究揭示了囊泡运输蛋白TRAPPC4调控免疫检查点PD-L1的胞内运输,进而影响抗肿瘤免疫的分子机制,为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潜在治疗靶点

更多解读:

房静远教授团队的成果通过聚焦于PD-L1的胞内运输过程,揭示其分子调控机制。该团队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基因敲除小鼠及移植瘤等模型发现TRAPPC4在蛋白质水平上正调控PD-L1表达,并影响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结直肠癌组织中TRAPPC4与PD-L1蛋白水平具有正相关性。机制研究发现,TRAPPC4与PD-L1相互作用,并主要定位于循环内体中。TRAPPC4在PD-L1与RAB11分子间充当“脚手架”蛋白,维持RAB11对PD-L1的循环回收,从而补充其在肿瘤细胞表面的表达。TRAPPC4敲低后,PD-L1蛋白经循环内体回输减少,更多地经溶酶体降解。


该文第一作者为房静远教授博士生任依梦、钱韵,通讯作者为房静远教授。多年以来,房静远教授团队对TRAPPC4在消化道疾病的作用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2011年,该团队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发现TRAPPC4与ERK分子相互作用调控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此后研究发现TRAPPC4在胃癌、结直肠癌及炎症性肠病中均发挥一定作用,相关成果已发表在GUT、JNCI等期刊。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5662-9


09


Nature |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免疫响应CD8 T细胞分析

99.png

近日,美国埃默里大学医学院Rafi Ahmed研究组与Andreas Wieland研究组合作发文题为Functional HPV-specific PD-1+ stem-like CD8 T cells in head and neck cancer,通过对人类乳头瘤病毒HPV(Human papillomavirus)阳性的头颈癌患者的CD8 T细胞进行研究,确定了来自HPV的不同蛋白表位的关键作用,并使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对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进行分聚类分析

更多解读:

慢性病毒感染和癌症会导致CD8 T细胞的功能受损,特征之一是会导致多种抑制受体PD-1的表达【1】。阻断PD-1抑制途径可增强T细胞功能,是多种癌症的有效治疗方法。2016年的一篇研究发现并定义了一个独特的CD8 T细胞群,是PD-1+TCF-1+的干细胞类似的T细胞,在慢性病毒感染过程中会维持CD8 T细胞的响应,并且会在PD-1介导的免疫治疗过程中提供增殖爆发(Proliferative burst)的功能【1】。然而,如何更好地定义抗原特异性以及他们与肿瘤中其他CD8 T细胞亚群的谱系关系, 对于理解人类癌症中T细胞的分化途径以及优化免疫治疗方法是必要的。

为了研究CD8 T细胞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响应,作者们对12位病人的6个原代肿瘤和8个转移后肿瘤的淋巴结中的肿瘤浸润性CD8 T淋巴细胞(Tumour-infiltrating CD8 T lymphocytes,TILs)群进行了分选和定义。作者们发现大多数的CD8 T细胞中表达高水平的PD-1并且是CD45RA阴性的细胞,并且这些细胞根据TCF-1以及TIM-3的表达情况分为两个类群:干细胞类似细胞(TCF-1+TIM-3-)或者是终端分化细胞(TCF-1-TIM-3+)。PD-1+ TCF-1+的干细胞类似细胞主要存在与间质区域而非肿瘤实质区域,而更加分化的细胞则分散于肿瘤微环境之中(Tumour microenvironment,TME)。该结果说明干细胞类似细胞存在于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龛之中,远离肿瘤细胞的存在。

为了鉴定HPV衍生的CD8 T细胞表位,作者们培养了来自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共鉴定发现了251个预测的HPV肽段, 培养后使用干扰素IFN-γ酶联免疫吸附斑点等实验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T细胞反应性(图1)。总的来说,该实验系统共鉴定发现了HPV 22个E2肽、10个E5肽、9个E6肽以及2个E7肽。


在鉴定了HPV特异性的肿瘤浸润性CD8 T淋巴细胞后,作者们对这些细胞类群的转录特征进行了单细胞的RNA-seq分析。作者们发现这些细胞可以根据转录特征分为三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分别是干细胞类型、过渡细胞类型以及终端分化细胞类型(图2)。通过对T细胞抗原受体TCR的分析,作者们发现原代肿瘤与转移后肿瘤之间的TCR存在显著的匹配性和相关性,并且HPV特异性的肿瘤浸润性CD8 T细胞中的三个类别之间存在TCR的重叠。


进一步地,作者们希望对这三个类别的细胞谱系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为此,作者们通过细胞追踪标记物CTV(CellTrace Violet)的标记并且进行分选,发现肿瘤中存在的HPV特异性PD-1+类似的CD8 T细胞具有很高的增殖潜能,而分化程度更高的HPV特异性CD8 T细胞在抗原刺激后则失去了分裂能力。HPV特异性PD-1+TCF-1+干细胞类似的CD8 T细胞与分化程度更高的细胞相比,在抗原刺激后能够增殖并分化策成为响应免疫细胞,并可作为维持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HPV特异性CD8 T细胞应答的资源。

总的来说,该工作鉴定发现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响应PD-1免疫疗法的细胞机器,另外在针对癌症病人治疗的HPV疫苗开发方面一直集中于E6或者E7作为疫苗的抗原,但该研究中的结果表明E2和E5也可以作为病人肿瘤内CD8 T细胞反应的重要靶标,为病毒介导的癌症免疫应答的基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862-z

参考文献:

1 Barber, D. L. et al. Restoring function in exhausted CD8 T cells during chronic viral infection. Nature 439, 682-687, doi:10.1038/nature04444 (2006).


10


STM | 异位活化miR-200c-EpCAM途径增强抗肿瘤过继T细胞治疗

100.png

2021年9月15日,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封面文章Ectopic activation of the miR-200c-EpCAM axis enhances antitumor T cell responses in models of adaptive cTell therapy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癌症中心(MSKCC) Dr. Morgan Huse实验室联合MSKCC普林斯顿大学其他多个实验室共同完成,其中包括发明CD28应用于CAR-T结构的Dr. Michel Sadlain实验室。该研究利用miRNA library 筛选能够影响T细胞功能的可能信号路径,发现了miR-200c-EpCAM异位表达于T细胞能够有效地增强T细胞在体内甚至实体瘤内的存活,明显提高TCR 和CAR T介导的拮抗实体瘤及液体瘤的能力。

更多解读:

为筛选出能够有效提高或者调节T细胞杀伤活性的信号路径,以求应用于优化现有的T细胞过继治疗。据报道,T细胞的胞啃作用(T细胞获得靶细胞细胞膜的现象)与其杀伤功能呈正相关。该研究以胞啃作用作为筛选的依据。利用表达miRNA library的逆转录病毒转导T细胞,使T细胞过表达各种miRNA, 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出胞啃作用阴性、强阳性和总细胞,提取基因组DNA,通过高通量测序识别miRNA并作比较,得到两个候选miRNA: miR-200c和miR-16。其中,miR-200c过表达T 细胞表现为胞啃作用降低,黏附靶细胞能力下降,脱颗粒活性降低,杀伤活性降低;而miR-16过表达的T细胞相反,能够使上述T细胞功能升高。

miR-200c而非miR-16增强CTL 体内抗肿瘤活性

有趣的是,体内抗肿瘤活性作用与体外作用相反,体外能够提高T细胞活性的miR-16在体内对于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并没有影响,但是体外降低T细胞活性的miR-200c却能够增强体内T细胞的抗肿瘤效应。作者应用了TCR OT1 CTL (靶向OVA),Pme1 CTL (靶向gp100),和GD2-CAR T (靶向肿瘤抗原GD2)来治疗相应的荷瘤小鼠(皮下注射实体瘤),发现miR-200c T细胞对肿瘤生长抑制和小鼠存活期均明显提高。通过拮抗miR-200c的sponge技术,特异性清除细胞内miR-200c,确定了这一效应是因为T细胞表达了miR-200c所致。这一结果也说明,T细胞的体内抑瘤活性,并非其杀伤活性单独决定的,尚有其他因素影响其体内活性。

在生理情况下,T细胞表达有极微量的miR-200c,使T细胞过表达miR-200c后,其表面的衰竭表型如PD-1, TIM3, LAG3没有明显的改变。作者利用这种异位表达miR-200c的T细胞联合免疫检查点抗PD-1抗体处理荷瘤小鼠,发现二者具有明显的协同抑瘤效应。表明miR-200c能够联合免疫检查点疗法,提高其抗肿瘤疗效。

miR-200c能够提高CTL移植效应和延长其体内存在时间

miR-200c CTL表现出增强对体内肿瘤的抑制效应,但是体外却表现出了抑制T细胞功能,表明这种表型的改变与T细胞的杀伤活性无关。作者利用miR-200c或者miR-16过表达的T细胞与对照RNA Scr(scramble)表达的T细胞1:1混合尾静脉注射荷瘤小鼠,3天或者7天后从各个器官和肿瘤组织中分离淋巴细胞,miR-200c T 细胞表现出了优异的移植效应和持续存在。而且,检测细胞内活化的Caspase3/7水平(凋亡标志物),miR-200c T细胞明显低于对照。而Western blot实验证明,miR-200c T细胞内,抗凋亡蛋白Bcl-2明显升高。体外培养中,无论是IL-2, IL-7培养,还是撤除细胞因子培养,还是以FasL或者Staurosporine诱导凋亡,miR-200c T均表现出了优异的抗凋亡活性。在肿瘤组织内,miR-200c T细胞明显多于对照T细胞。

miR-200c T细胞的增殖活性是否有提高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增殖相关分子Ki67的表达在体外略增高,但在体内并没有发现增高。表明miR-200c T最有可能是通过增强存活而不是提高增殖效应使体内存在延长,而这一效应有效地弥补了miR-200c导致的杀伤活性降低。以OVA处理小鼠脾脏细胞回输体内,再以miR-200c 或者Scr表达的OT1 CTL体内杀伤,二者的体内杀伤活性类似,表明miR-200c CTL的特异杀伤活性在体内并没有明显降低。

miR-200c促进肿瘤内T细胞表达TCF1和TNF

miR-200c表达对T细胞也产生了很多影响。体外活化的miR-200c T细胞表达更高的TNF, 但是IFN-γ 的产生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在肿瘤内分离的T细胞具有相同的特点,说明miR-200c 不仅提高T细胞的存活,而且能够提高在培养中和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的功能。其次,T细胞的转录因子表达也有改变。体外培养的miR-200c T和Scr T细胞相比,表达同等的TCF1和T-bet,但是从肿瘤组织中分离出来的miR-200c T细胞中,二者明显高于对照Scr T细胞。TCF1 与T细胞的功能持续和自身更新有关,而T-bet与慢性抗原暴露下的持续功能性相关。与之相反的,与效应性T细胞分化相关的Eomes和Blimp1 则没有明显改变。这表明miR-200c使得T细胞获得了自我更新性和多能性。

miR-200c T具有了记忆性T细胞的干细胞特征:高表达TCF1, Bcl-2。而且可以用化学药物通过诱导β-catenin分子的稳定产生记忆性T细胞。β-catenin能够启动干细胞Wnt信号途径。miR-200c T细胞高表达β-catenin分子。但是,干细胞高表达CD62L,低表达CD44,miR-200c T则没有这种改变,二者表达与对照Scr T 类似。这表明miR-200c T具备一些类似记忆性T干细胞样特征,但又明显具有不同的表型特征。

miR-200c通过抑制Zeb1驱动上皮基因

T细胞表达微量的miR-200c,而给T细胞过表达,其实远超生理状况,属于gain-of-function效应。通过全转录组的RNAseq基因测序,基因簇分析,miR-200c T细胞表现出了分化的上皮细胞的基因特征,如Epcam和Cdh1基因的高表达,miR-200c与上皮-间皮转化(EMT)基因簇具有相关性。

miR-200家族基因能够通过抑制Zeb1和Zeb2来抑制EMT和转移。在此研究中,miR-200c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Zeb1表达的效应,RNAseq测序的结果也表现出了与Zeb1靶基因高度的重合。利用CRISPR-Cas9系统,删除Zeb1基因,T细胞表现出了与miR-200c过表达高度的功能一致性。包括EpCAM高表达,增殖,存活,细胞因子表达,转录因子特征,T细胞抗肿瘤特征等。但是Zeb1的删除不会降低T细胞的细胞毒性。miR-200c对于T细胞细胞毒性的降低可能是因为高表达了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AhR)分子。此分子表达在miR-200c T明显提高,但是单独过表达AhR分子,却使T细胞细胞毒性大大降低,而且此分子的存在与否对于肿瘤生长没有明显作用。

ATAC-seq分析表明,miR-200c能够使T细胞明显趋向上皮化表型,Epcam和Cdh1基因都包含有与Zeb1具有高亲和力的基序(E-box)。表明Zeb1的调节基序在miR-200c T 细胞中更易于接近而被高表达。相比较之下,AhR,TCF1, T-bet在ATAC-seq信号中没有发现相关性。这表明Zeb1是miR-200c下游的关键调节靶点,而miR-200c也通过释放Zeb1相关的染色体重构来促进T细胞的体内持续存在和提高抗肿瘤效应。

EpCAM过表达能够重现miR-200c的效应

miR-200c过表达和Zeb1的删除都能够显著上调EpCAM在T细胞表面的表达,而EpCAM而非E-cadherin的过表达能够重现miR-200c过表达与T细胞的一系列效应,如增殖,抗凋亡,高细胞因子TNF等。使miR-200c T细胞缺乏EpCAM表达能够明显地降低miR-200c T细胞的抗肿瘤效应,表明EpCAM,而非E-cadherin过表达能够重现miR-200c和Zeb1删除的效应。

已知EpCAM能够通过可调节的蛋白质溶解释放C-末端尾巴进入细胞内,此胞内段能够结合β-catenin和其他的Wnt信号途径的分子形成转录活化复合物,启动基因而促进细胞增殖。EpCAM过表达的T细胞与miR-200c过表达类似,均高表达β-catenin。EpCAM是一个跨膜蛋白,表达EpCAM-GFP融合蛋白可见EpCAM存在于细胞膜,细胞内囊泡,还有少量可见于细胞核内。利用近距离结合实验(Proximity Ligation Assay, PLA)可以发现,在EpCAM过表达的T细胞内,EpCAM and β-catenin能够形成复合体。这表明EpCAM调节T细胞的功能是通过核内Wnt信号途径实现的。

本研究表明,这种无偏向性的分子基因与药物筛选策略,可以有效应用于以T细胞或者NK细胞为基础的细胞治疗设计中。本研究的方法与miR200c-Zeb1-EpCAM通路应用于过继细胞疗法申请了美国专利。本研究的第一作者,张明刚博士及团队近期在美国创立了细胞治疗平台CelliCure, Inc.,计划与MSKCC合作开发,把本创新CAR T 技术尽快推向临床,开展针对各项实体瘤的开拓性治疗方法。

过继T细胞和过继NK细胞疗法方兴未艾,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尚有不少瓶颈和困难需要一一克服。针对T细胞和NK细胞的相关基础与应用研究给予了这一疗法的设计与策略极大的支持。相信未来几年内,过继细胞疗法对于肿瘤、自身免疫病、慢性病毒感染的治疗将有极大的突破性进展。

原文链接:

http://doi.org/10.1126/scitranslmed.abg4328



11


STM | 部分EGFR突变的肺癌也可单用MEK抑制剂治疗

110.png

美国波士顿Dana Farber癌症研究所Lowe胸部肿瘤中心Pasi A. Jänne课题组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发表了题为Oncogenic switch and single-agent MET inhibitor sensitivity in a subset of EGFR-mutant lung cancer的研究性论文。该论文研究结果显示,一部分EGFR突变型、MET扩增型肺癌仅依赖于MET的激活,这表明此类患者可以使用单药MET-TKI治疗,而不是目前EGFR和MET抑制剂的联合使用方案

更多解读:

该组科研人员首先从对单药EGFR-TKI治疗产生耐药性难治性肿瘤中建立了三种患者源性异种移植肺腺癌(PDX)模型。检测其EGFR突变率均大于50%,并对三种PDX小鼠均使用EGFR和/或MET-TKI治疗,结果标明,单独使用EGFR-TKI并不影响移植瘤的生长,而单用MET-TKI与联合使用EGFR-TKI和MET-TKI可以达到同样的抑制并消除肿瘤的效果。科研人员继续在细胞模型上进行研究,发现EGFR突变且MET扩增的细胞系中发现有三株细胞系(DFCI81、DFCI161、EBC-1)单用MET-TKI时即可诱导大量细胞凋亡Caspase信号。而有一株细胞系(HCC827GR6)必须同时两用EGFR/MET-TKI时才可诱导大量Caspase信号。

为了进一步探究二者差异的原因,科研人员发现在MET依赖性EGFR突变模型中,MET通过ERBB3(HER-3)磷酸化激活下游信号。MET抑制还与DFCI81和DFCI161模型中MET- ERBB3和EGFR- ERBB3二聚体的破坏有关,而EGFR TKI可减少EGFR依赖性细胞中的EGFR-ERBB3二聚化。在对MET依赖性EGFR突变模型中(DFCI81、DFCI161)单用克唑替尼治疗时,加入外源性 ERBB3配体 neuregulin (NRG1) 可以显著提高癌细胞的存活率,磷酸化的ERBB3显著增加,激活细胞的增殖。

为了进一步探究EGFR和MET依赖的非小细胞肺癌的差异,科研人员通过RNA原位杂交发现,对于EGFR依赖型非小细胞肺癌的EGFR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MET,相反MET依赖型非小细胞肺癌的MET mRNA显著高于EGFR。即对于EGFR-TKI出现耐药的EGFR突变和MET扩增的非小细胞肺癌,MET的mRNA高表达且显著高于突变型EGFR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对于单用MET-TKI即可出现明显治疗效果。之后,科研人员又对其他患者来源的EGFR-TKI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样本进行mRNA表达检测分类,再培养成类器官,检验上述结论。之后,科研对MET依赖的非小细胞肺癌模型(DFCI81、DFCI161)过表达突变的EGFR,再使用MET-TKI 克唑替尼进行治疗,发现ERBB3-p85 的二聚化能力增强,克唑替尼的杀伤能力降低。

综上所述,科研人员发现对于EGFR突变且MET扩增的非小细胞肺癌出现EGFR-TKI耐药的原因有很多,对于其中MET显著大幅扩增的一部分非小细胞肺癌,单独使用MET-TKI即可达到明显的治疗效果,不需使用传统的EGFR-TKI与MET-TKI联合用药,有望减轻患者的负担。

美国波士顿Dana Farber癌症研究所Lowe胸部肿瘤中心的Pınar Özden Eser为本文第一作者,同一中心的Pasi A. Jänne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translmed.abb3738


12


Sci Adv | 王红艳组发现靶向溶血磷脂酸受体1增强宿主抗病毒感染能力

120.png

9月16日, 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王红艳等课题组的合作研究Targeting lysophospholipid acid receptor 1 and ROCK kinases promotes antiviral innate immunity。该工作发现靶向LPA1受体和下游的ROCK激酶能够增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类型细胞产生I或III型干扰素,为提高宿主抵御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药物靶点

更多解读:

本研究利用多种病毒、病毒核酸模拟物处理巨噬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发现LPA1受体表达升高;外加LPA能抑制I/III型干扰素产生,降低病毒复制,并且此功能依赖其与LPA1受体的结合。靶向LPA1受体的抑制剂能促进肠道上皮来源类器官、巨噬细胞等产生干扰素,抵抗病毒感染。更重要的是,LPA1和新冠病毒的受体ACE2在小肠、肺部共定位,提示靶向LPA1的药物能够特异作用在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器官;LPA1抑制剂处理的小鼠或者在肠道上皮细胞特异敲除Lpa1,均能提高宿主抗病毒感染的保护效果。在机制上,LPA1受体通过G12/13活化ROCK激酶,ROCK对于转录因子IRF3的抑制性位点Ser97进行磷酸化,导致IRF3活性下调。抑制ROCK激酶则能促进IRF3活化和干扰素产生,提高病毒感染小鼠的存活率。目前已经有靶向抑制LPA1的临床前期药物用于治疗肺或肝的纤维化,该研究揭示了该药物在提高宿主先天免疫抗病毒感染中的新用途,对治疗新冠病毒等感染提供了新策略。


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原名为:上海生化与细胞所)/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王红艳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王健伟研究员、上海大学魏滨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博士后张驰和厦门大学生科院的李伟芸助理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两者均是上海生化与细胞所的博士)。

原文链接:

http://doi.org/10.1126/sciadv.abb5933




其他最新文章推荐


S19W, T27W, and N330Y mutations in ACE2 enhance SARS-CoV-2 S-RBD binding toward both wild-type and antibody-resistant viruses and its molecular basis

1111.png


Parallel Characterization of cis-Regulatory Elements for Multiple Genes Using CRISPRpath

2222.png


TIPE2 is a checkpoint of natural killer cell maturation and antitumor immunity

3333.png


资料整理:西湖生物医药综合办公室

文章来源:公开信息搜集